-
友情链接:
最近,有位朋友问我,为什么头条上总是充斥着那么多喷子?还好奇我对这些人有没有感到厌烦。其实,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,前四个层次属于小我阶段。什么叫小我呢?就是内心力量不足,因此迫切渴望获得外在的认可来填补这种空虚。
我们先拿归属需求这一层来讲讲吧。那些得道者的归属是向内探索,回归真实的自我和大我,而普通人的归属往往是向外寻求,渴望获得某种优越感。
举个例子,有三个农民在聊天。甲说:“我最近刚去了一趟上海。”乙说:“我刚从新加坡回来。”丙则说:“我才从美国回来。”对于普通人来说,外向的归属感是有层次的,遇到在自己鄙视链下方的,就趾高气扬;碰到在自己鄙视链上方的,就拼命抨击。
展开剩余57%这些喷子的心理就反映了这一点,批评是多么简单啊。只要一批评,就仿佛自己站在了鄙视链的顶端。就像阿Q,总喜欢提祖宗,有着相似的心理。所以我告诉他,真正的高手拥有一张“内部计分卡”。他在解决问题时,都会在心里给自己打分。
这张内部计分卡有个显著的特点,就是评分依据的是更具第一性原理的原则。就拿炒股来说,他们注重的是股票的真实价值与当前价格之间的逻辑,而不是小道消息或媒体的炒作。
媒体追求的是轰动效应,制造的大多是噪音,而非真实的信息。相较之下,普通人手里的则是外部积分卡,时时关注别人的评价。别人评论高兴了,他就欢天喜地,反之则不开心。这样一来,自己的情绪完全被外部所主导,因此我们经常能看到普通人的焦虑与内耗。
你难道失去了主动权吗?其实,只要恢复主动权就能够解决问题。说起来容易,但习惯了鲜花和掌声的人,一失去这些,就感到迷茫。一个人连自己都找不到,怎么能指望他收回主动权呢?
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《空性与自性,矛盾吗?》,分享给了朋友。看完之后,他给予了许多评价,其中有一个比喻非常精彩,那正是文章的标题——人生就像“大我”在观看“小我”出演的电影。
确实如此,只是多数情况下,“小我”在戏里戏外都真把自己当回事,就好像那三个农民真的去过他们口中的地方一样。无法放下“小我”,就看不见“大我”;看不见“大我”,那“自我实现”便成了空谈。
我有一个阐述自我的公式:在这个公式中,小我越大,自我便越小;小我越小,自我就越大。如果小我趋向于零,那自我就与大我等同了。
向外看的人,都是在做梦;而向内看的人,却在觉醒。梦里再畅快都是幻影,现实再艰难却总在进步。内心修行?那是修行者的领悟啊!
发布于:山东省